假交友詐騙猖獗!高齡族群成主要目標,當心淪為「人頭帳戶」共犯
近年來,隨著網路科技發展與社群平台普及,假交友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尤其利用虛假情感連結誘導被害人投資或轉帳的「浪漫詐騙」(Romance Scam)更顯猖獗。根據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最新統計,光是2023年全年,全台因網路交友詐騙所造成的財產損失已突破新台幣20億元,詐騙手法也日益精緻且具心理操控性,其中又以高齡族群最容易受騙,成為詐團鎖定的主要目標。

高齡族群風險最高:情感空虛成詐騙突破口
根據元氣網專題報導《高齡更難設防,先設感情圈套再騙投資詐財!專家點出常見5種「交友詐騙」》,許多長輩退休後生活單調、子女不在身邊,心理上容易產生孤獨感,這正是詐騙集團覬覦的缺口。歹徒透過交友軟體、社群媒體甚至通訊軟體主動加好友,以溫柔體貼的假形象逐步建立信任,短則數週、長則數月,等到關係「升溫」後,便開始以各種理由導向金錢獲取。
一名六旬婦人曾分享自身經歷,她在某交友平台上認識一名自稱在國外工作的「華裔工程師」,對方每天早晚問候、關心飲食起居,短短三個月就發展成戀人關係。某日對方聲稱投資外匯獲利豐厚,鼓勵她一起參與,並指導操作平台。起初婦人小額試水溫確實看到帳戶餘額增加,於是陸續投入近百萬元,直到無法出金才驚覺受騙。
類似案例屢見不鮮。天下獨立評論一篇題為《60歲才玩交友軟體!3個月看遍虛擬愛情與真實騙局》的文章中指出,許多長輩是首次接觸數位工具,對於帳號驗證、平台安全性、投資風險等概念較為陌生,再加上渴望情感連結,往往在未充分查證的情況下便輕信對方,最終落入「先談戀愛、後要錢」的陷阱。

「人頭帳戶」不是幫忙,是共犯!法律責任無法逃避
除了直接詐取金錢外,近年也出現詐團誘使被害人成為「人體ATM」或「人頭帳戶」持有者的新型態犯罪。常見手法包括:假戀人聲稱急需周轉、開設共同帳戶以便「未來同居使用」、誘導出借帳戶收取「投資返利」等。一旦民眾交付金融帳戶,就可能被用來接收贓款、洗錢或作為人頭提領現金,嚴重影響金融秩序。
根據台灣法律知識網的說明,即使當事人主觀上不知情,但若其行為已符合「幫助犯」構成要件,仍可能觸犯《刑法》第30條與第339條之幫助詐欺罪。倘若明知帳戶可能被用於不法用途,卻仍提供或出借,甚至可能涉及《洗錢防制法》第14條之一般洗錢罪,最重可處七年有期徒刑。
更嚴重的是,許多被害人是在親友、戀人關係下被遊說提供帳戶,事後才發現對方是詐騙集團成員。然而司法實務上,法院通常會審酌當事人是否盡到合理注意義務。例如是否收取不當利益、有無異常大額交易、對方身份是否清晰可查等。若未能提出合理解釋,即便自認受害,仍難逃法律追究。
如何自保?五大防詐心法要記牢
面對日益詭譎的假交友詐騙,無論年齡層高低,都應建立基本防詐意識。以下是專家建議的五大自我保護原則:
- 保持警覺,勿輕信網路感情:凡是素未謀面卻迅速發展親密關係者,應提高戒心。真正的情感需要時間累積,過於熱情或急於確認關係可能是紅旗。
- 拒絕涉及金錢的話題:無論對方以何種理由請求借款、投資、代收款項,都應斷然拒絕。真正的伴侶不會讓你陷入財務風險。
- 不交付個人重要資料:身分證、健保卡、銀行帳戶、密碼、雙因素驗證簡訊等均屬高度敏感資訊,切勿拍照傳送或口頭告知。
- 主動查證對方身分:可透過反向搜圖、搜尋社交帳號、詢問共同朋友等方式驗證其真實性。若對方始終拒絕視訊或見面,應立即警覺。
- 與家人討論異常狀況:遇到難以判斷的情況時,務必與親友商量,避免因情感投入而失去客觀判斷能力。
政府與民間攜手打詐,建立防護網
為因應詐騙案件持續攀升,內政部已攜手民間企業強化打詐網絡,推動「165反詐專線」與即時通報機制,並透過大數據分析預警高風險交易行為。警方也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針對異常提領、多口帳戶集中轉帳等行為進行監控,試圖在犯罪完成前阻斷資金流動。
此外,各地里長、社區發展協會也陸續舉辦銀髮族數位安全講座,教導長輩辨識常見詐騙話術。內政部次長劉世芳亦公開呼籲民眾,特別是年長者,務必要慎防假交友詐騙,遇到可疑情況立即撥打165諮詢,避免誤入陷阱。
常見問題集(FAQ)
- 問:如果我已經把帳戶借出去,但不知道是用來詐騙,是否會有罪?
- 答:即使主觀上不知情,仍可能因未盡合理注意義務而被認定為幫助犯。若帳戶被用於接收詐騙款項,檢警仍可能依法調查並提起訴訟。建議立即向銀行凍結帳戶並至派出所報案說明。
- 問:遇到疑似假交友詐騙該怎麼處理?
- 答:請立即停止與對方聯繫,保留所有對話紀錄、帳號資訊與交易證明,並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或至警局報案。可同時通報165網站進行線上申訴。
- 問:長輩已經轉錢給對方,還有可能追回嗎?
- 答:越早通報越有機會攔截。銀行可在收到司法單位凍結命令後暫停出金,但若款項已被提領或跨境轉移,追回難度較高。因此發現受騙應立刻行動。
- 問:如何教導長輩辨識假交友?
- 答:可用實際案例溝通,提醒「不見面、不談錢」原則。鼓勵他們安裝防詐APP,並設定将165專線存入手機快速撥號清單,提升警覺意識。
- 問:假戀人要求我幫他收錢再轉給別人,這樣有問題嗎?
- 答:非常危險!這正是「人體ATM」常見手法。任何形式的代收代轉都可能構成洗錢或幫助詐欺,絕對不可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