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小美最近計畫去日本旅行,她抱怨換匯成本大幅增加,因為日元近期持續貶值。你是否也感受到了這樣的趨勢?最近新聞中提到的日元貶值,究竟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又會帶來哪些影響?我們今天就來深入探討一下這個複雜而引人關注的議題——日元未來走勢及其波動的關鍵因素。
### 近期匯率波動與關鍵價位突破
近幾個月以來,美元兌日元的匯率呈現劇烈波動。2024年底,日元兌美元匯率一度跌至五個月新低,達到157.63。隨後的幾個月內,匯率又出現了多次波動。例如在2025年4月22日,美元兌日元匯率升至自去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突破了140這一關鍵水平。這一突破引起了廣泛關注,市場參與者紛紛猜測日元未來的走勢。
### 美日談判與政策影響
最近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在美日貿易談判中,美國財政部不會尋求具體的匯率目標,這打破了外界對“廣場協議2.0”的猜測。消息一出,美元兌日元匯率應聲上漲超過1%,從140附近反彈至最高143.58。對此,日本財政大臣加藤勝信也表示,貨幣應由市場決定,任何過度或無序的波動都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即將於4月30日至5月2日舉行的美日第二輪關稅談判將會進一步影響日元匯率。

### 影響日元匯率的關鍵因素分析
#### 日本央行貨幣政策:
儘管過半受訪經濟學家預計日本央行將在接下來的政策會議(3月18-19日)上維持利率不變,但許多分析師認為升息步伐過於緩慢可能是導致日元貶值的原因之一。此外,由於日本企業盈利惡化,市場預期日本央行可能會推遲加息,從而導致匯率下跌。
#### 美日利差:
近期日美長期利率差縮小至約2.6%(截至2025年3月10日),儘管這一差距略小於去年9月(當時為2.7%,匯率為140),但日元匯率仍徘徊在146-149區間。美日利差縮小通常對日元有利,但由於其他因素的影響,日元並未顯著升值。
#### 資金流與投機: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3月11日,投機者在日元對美元上的淨多頭頭寸規模已膨脹至歷史最大的13萬3902倉。然而,日元升值並未因此加劇。瑞穗銀行分析師唐鐮大輔認為,日本家庭通過「NISA」(個人投資儲蓄帳戶)進行的海外股票投資行為以及經常賬戶收支赤字均在遏制日元上漲。分析師鈴木史浩認為,投機者平倉日元多頭頭寸可能會導致短期內匯率下跌至150左右。匯豐銀行也認為,外國股票投資等行為將導致日元的賣出進一步擴大。
#### 川普關稅政策:
川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得經濟前景極不確定。川普的關稅言論曾導致美元兌新元等貨幣上漲,並對美元起到了提振作用。野村證券分析師後藤祐二朗預計,關稅政策將在下半年對美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並可能促使市場對美聯儲降息的預期升溫,從而拖累美元。由於保護國內產業對川普來說是重要宣傳點,他可能針對汽車和半導體等行業嚴格加徵關稅。
#### 日本財務省干預:
當日元兌美元跌破155時,日本當局干預風險升高。英國匯豐銀行認為,由於川普牽制日元貶值,日本財務省的“防線”可能已從160匯率附近上調至更高的日元升值水準。
### 未來匯率預測
各大金融機構對2025年6月和年底的日元匯率預期存在一定差異。對於2025年6月底的美元兌日元匯率,有8家機構中有4家預計將在150以上,其他預期範圍在146-148或145之間。對於2025年底的預測,總體趨勢是比6月略微走高,但仍有貶值的觀點,預測區間從140(野村)到154(匯豐)不等。

### 綜合分析與總結
#### 其他市場影響:
1. **股票市場:**
關稅擔憂對東京股市形成了巨大壓力,導致東京股市在2025年3月31日大跌4%,引領整個亞洲股市下滑。然而美股則呈現另一番景象,由於市場押注川普及聯準會將聯手救市,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美國資產的短期拋售壓力。10年期美國國債殖利率連續四日下跌,回落至4.25%下方,無風險利率的下降對美股尤其科技股有利。
2. **黃金市場:**
現貨黃金價格在2025年4月28日加速下滑,日內暴跌38美元,位於3280美元/盎司附近。對沖基金出現倉位調整,野村、巴克萊等機構發出金價回落的警告。
3. **人民幣與新元:**
人民幣在同年12月再次超過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活躍支付貨幣。與此同時,由於美元走強,新元兌日元的生意倍增。
### 實用結語:
面對如此波動劇烈的日元匯率,對於計劃去日本旅遊的朋友來說,提前換匯並鎖定匯率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對於投資者而言,應密切關注美日談判進展、日本央行貨幣政策和美國經濟數據。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對日元匯率產生重大影響。
總之,雖然金融工具及加密貨幣交易存在高風險並且可能導致損失全部投資金額,並不適合所有投資者,但通過理解當前市場動態和經濟數據,投資者可以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不同的金融機構對於日元未來匯率的看法不一,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日元匯率的波動將繼續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因此,在考慮投資或進行外匯交易前,請務必根據個人情況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