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ver 中文到底是什麼?基本詞義與動物學定義

在中文語境中,「beaver」最普遍且準確的翻譯是「河狸」。這是一種半水棲的哺乳動物,隸屬於齧齒目,以其獨特且極具智慧的築壩行為廣為人知。河狸會運用樹枝、泥土與石塊在溪流中堆砌成水壩,藉此抬升水位,形成穩固的水池環境。這樣的結構不僅能保護牠們的巢穴免於天敵侵擾,也方便冬季時儲存食物,是其生存策略的核心環節。正因如此,河狸被生態學者譽為「環境工程師」,其活動對濕地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
雖然在部分地區或口語中,人們可能將「beaver」稱為「海狸」,但這個稱呼其實容易造成混淆。因為「海狸」一詞在台灣與中國等地,常被誤用來指稱另一種外型相似但習性迥異的物種——「海狸鼠」(又稱 nutria 或 coypu)。兩者雖同為水棲齧齒類,但河狸具備築壩能力,而海狸鼠則無。因此,為求精確與科學性,提及真正的 beaver 時,使用「河狸」才是正確且推薦的說法。
beaver 的多重詞義:從勤奮到爭議性俚語

「beaver」這個詞在英文中的應用遠不只於動物本身。隨著語言的演變,它衍生出多層次的引申意義,涵蓋正面的比喻與極具爭議的俚語用法。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在不同語境中精準掌握其含義,避免誤解或失禮。
詞義一:動物「河狸」
作為最基本的定義,beaver 指的便是生活在北美洲與歐亞大陸溫帶地區的河狸。牠們偏好棲息於河流、湖泊與濕地周邊,擁有極強的環境適應力。河狸是典型的草食性動物,日常飲食包括樹皮、嫩葉、水生植物與枝條,冬季來臨前更會將食物儲存在水底,以備不時之需。其外觀特徵鮮明:濃密防水的棕色皮毛、強健的橙色門齒,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扁平鱗狀尾巴——這條尾巴不僅是游泳時的方向舵,也能在陸地上支撐身體,甚至作為搬運泥土的工具。例如:
- 河狸以其築壩能力著稱,是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
- 在加拿大,河狸甚至成為國家象徵之一,出現在五分錢硬幣上。
詞義二:勤奮、努力工作的人
由於河狸日復一日地修築水壩與巢穴,展現出驚人的毅力與效率,「beaver」在口語中自然被用來比喻勤勉不懈的人。尤其當某人專注投入工作、效率極高時,英語中常用「busy beaver」來形容。這個說法帶有明顯的正面色彩,常用於職場或學術環境中,肯定他人的努力。此外,動詞片語「beavering away」也廣泛使用,描述某人正埋頭苦幹。例如:
- 她整個週末都在趕專案,簡直像隻不知疲倦的河狸。
- 這位同事總是最早到公司,最晚離開,真是個標準的忙碌河狸。
詞義三:具爭議性的俚語(女性私處)
在非正式且極度粗俗的語境中,「beaver」也被用作女性生殖器的俚語,屬於高度冒犯性的詞彙。此用法起源於17世紀末,可能與河狸腹部濃密柔軟的毛皮在視覺上的聯想有關。隨著時間演變,這類以動物名稱隱喻身體部位的表達方式,逐漸被視為物化女性、帶有性別歧視意味的語言。
根據Merriam-Webster字典,此俚語明確被標註為「粗俗」(vulgar)。在現代英語中,它幾乎只出現在色情內容、低俗笑話或極度不禮貌的對話中。無論是在正式場合、公開發言或日常交際,使用此詞都極可能引發嚴重的社交衝突與誤會。因此,學習者應清楚認知其負面意涵,理解即可,切勿輕率使用。
beaver 與 otter、capybara 的區別:河狸、水獺、海狸鼠一次搞懂

河狸、水獺與海狸鼠常因外型相似而被混淆,尤其在中文譯名上更易產生誤解。然而,三者在生物分類、外觀特徵與生態角色上截然不同。以下透過詳細比較,幫助讀者精準辨識。
外觀特徵比較
為便於理解,整理三者主要差異如下表:
特徵 | 河狸 (Beaver) | 水獺 (Otter) | 海狸鼠 (Coypu / Nutria) |
---|---|---|---|
體型 | 中大型齧齒動物,體重約 11-32 公斤 | 中型食肉動物,體重約 5-14 公斤 | 大型齧齒動物,體重約 5-9 公斤 |
尾巴 | 扁平、槳狀,無毛,覆蓋鱗片,用於游泳和築壩 | 長而圓錐形,肌肉發達,基部粗壯,漸細至尖端,有毛 | 長而圓形,有毛,較細,類似老鼠的尾巴 |
牙齒 | 巨大且明顯的橙色門齒,用於啃咬樹木 | 鋒利的小型牙齒,用於捕食 | 黃色或橙色的門齒,比河狸小但仍明顯 |
毛皮 | 濃密、柔軟、防水,多為棕色 | 濃密、柔軟、防水,多為棕色或深灰色 | 粗糙、稀疏,多為深棕色或黑色 |
腳掌 | 後腳有蹼,適合游泳;前腳用於抓握和搬運 | 四肢皆有蹼,特別適合水中活動 | 後腳部分有蹼,前腳無蹼 |
面部 | 臉部較圓潤,眼睛小 | 臉部較扁平,鼻孔位置較高,眼睛較大 | 臉部較尖,眼睛和耳朵都較小 |
習性與棲息地比較
- 河狸(Beaver):以「生態工程師」著稱,會主動改造環境。牠們砍伐樹木、堆砌材料建造水壩與巢穴(beaver lodge),創造出穩定的水域環境。屬於夜行性草食動物,飲食以植物為主,對濕地形成有關鍵作用。
- 水獺(Otter):屬於食肉目,擅長游泳與潛水,主要以魚類、螃蟹與蛙類為食。棲息於河流、湖泊甚至海岸線,不築壩,通常利用天然洞穴或廢棄巢穴棲息。身體呈流線型,行動靈活,常見於清澈水域。
- 海狸鼠(Coypu / Nutria):原產於南美洲的大型半水生齧齒動物,因毛皮產業被引入多國,現已成為入侵物種。偏好沼澤與濕地,以水生植物根莖為食,會挖掘地下隧道築巢。因其啃食作物與破壞堤防,常被視為生態與農業危害。
beaver 的發音與實用英文例句
掌握「beaver」的正確發音,是避免誤用與提升語言表達精準度的關鍵。
發音:
國際音標(IPA)為 /ˈbiːvər/。
發音要點如下:
– 「bee」部分發音類似中文的「比」,或英文單字 “bee”。
– 「ver」則接近「v」加上「ㄜㄦ」的輕柔尾音。
連貫起來,讀音近似「比-vㄜㄦ」,需注意尾音輕收,避免過度延長。
以下是涵蓋不同詞義的實用例句:
1. 作為動物「河狸」:
– 這隻河狸用強壯的牙齒啃倒了一棵大樹,準備用來築壩。
– 我們在湖邊看到一隻河狸優雅地游過,尾巴拍打水面發出聲響。
2. 作為「勤奮的人」:
– 她整個早上都在忙著準備報告,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忙碌河狸。
– 團隊成員們不眠不休地趕工,終於在截止前完成了專案。
3. 作為具爭議性的俚語(僅供理解,不建議使用):
– 此詞在極度粗俗的語境中指女性私處,屬高度冒犯性用語,應避免在任何正式或禮貌場合提及。
情境對話範例:
– 情境一(動物辨識):
A:「你看,那是不是水獺?」
B:「不是,牠尾巴扁平,還在堆木頭,肯定是河狸。」
– 情境二(形容勤奮):
A:「小李怎麼又加班?」
B:「他啊,標準的忙碌河狸,不到最後一刻停不下來。」
河狸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環境工程師
河狸不只是外型獨特的動物,更是自然生態中不可或缺的「環境工程師」。牠們的築壩行為不僅是生存所需,更會主動重塑地貌,創造出全新的生態系統。
當河狸在溪流中築起水壩,水位上升後會形成廣闊的濕地與池塘。這種改變帶來多重生態效益:首先,水流速度減緩,有效降低水土流失與河岸侵蝕;其次,沉積物與污染物在緩流中自然沉降,水質因而提升;再者,新形成的濕地成為許多物種的繁殖與棲息天堂。
這些人工濕地大幅提升了生物多樣性。魚類在緩水域中產卵,兩棲類與昆蟲在此繁衍,鳥類則前來覓食與築巢。此外,濕地植物大量生長,有助於固碳,對緩解氣候變遷亦有正面貢獻。根據研究,一隻河狸的活動可能創造出數百甚至數千平方公尺的濕地,其生態價值難以估量。
國家地理雜誌指出,河狸的生態功能正被越來越多國家重視。例如在英國與美國,已有「河狸復育計畫」,透過重新引入河狸來修復乾涸或退化的濕地。這不僅是物種保育,更是自然導向的環境治理策略。
常見問題 (FAQ)
beaver 的中文翻譯有哪些?「河狸」和「海狸」有什麼不同?
「beaver」最常見且精確的中文翻譯是「河狸」。
「河狸」指的是半水棲的齧齒動物,以築壩聞名。
「海狸」有時也用來指河狸,但更常被用來稱呼另一種動物「海狸鼠」(coypu/nutria),海狸鼠是源自南美的入侵物種,外觀、習性與河狸不同,且無築壩行為。為避免混淆,建議使用「河狸」。
beaver 除了指動物,還有哪些常見的英文意思?
- 勤奮、努力工作的人: 由於河狸勤於築壩,因此引申為形容工作投入、努力不懈的人,常用「busy beaver」來形容。
- 具爭議性的俚語: 在非常粗俗的語境中,它指代女性的生殖器(陰部),此用法具高度冒犯性,應避免使用。
beaver 作為俚語是什麼意思?在什麼情況下會使用?
作為俚語,「beaver」指的是女性的生殖器(陰部)。這是一個極其粗俗且具冒犯性的詞彙,通常只在非常非正式、粗鄙或色情的語境中使用,並且常帶有性別歧視的意味。在任何正式、禮貌或公開場合使用此詞都是不恰當的,會被視為極度無禮和不尊重。
beaver(河狸)和 otter(水獺)在外觀和習性上有哪些主要區別?
- 外觀: 河狸有扁平、槳狀的無毛尾巴和巨大的橙色門齒;水獺的尾巴長而呈圓錐形,全身有毛,牙齒較小而鋒利。河狸體型通常比水獺大。
- 習性: 河狸是草食動物,以築壩聞名,是「環境工程師」;水獺是肉食動物,主要捕食魚類,不築壩,身體更流線型,更適應水中捕獵。
- 棲息地: 兩者都生活在水邊,但河狸會建造複雜的巢穴和水壩,而水獺則通常利用洞穴。
如何正確發音「beaver」?有哪些發音技巧?
「beaver」的國際音標是 /ˈbiːvər/。
- 「bee」發音類似中文的「比」或英文的字母「B」。
- 「ver」發音類似「V」加上「ㄜ爾」的尾音。
將兩部分連貫起來,聽起來就像「比-vㄜ爾」。練習時可以先分開讀,再快速連讀。
河狸在生態環境中扮演什麼角色?牠們為什麼會築壩?
河狸在生態環境中扮演「環境工程師」的角色。牠們築壩是為了創造更深的水域來保護自己的巢穴免受捕食者侵害,並方便儲存食物。
牠們的築壩行為會抬高水位,形成濕地和水池,這有助於:
- 減緩水流,減少水土流失。
- 過濾水中的沉積物和污染物,改善水質。
- 增加生物多樣性,為魚類、兩棲動物、昆蟲和鳥類提供新的棲息地。
- 儲存碳,有助於應對氣候變遷。
beaver 這個詞語在英文文章或對話中常見嗎?
作為指稱動物「河狸」的詞彙,以及形容「勤奮的人」(尤其在「busy beaver」的用法中),「beaver」在英文文章和對話中是常見且被廣泛接受的。然而,作為指代女性私處的俚語,它極其粗俗和冒犯,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應避免使用,且在正式或禮貌的語境中幾乎不會出現。
除了「勤奮的人」,beaver 還有其他正面或負面的引申義嗎?
除了「勤奮的人」(正面引申義),「beaver」在英語中並無其他廣泛接受的正面引申義。其主要的負面引申義就是前述的粗俗俚語,指代女性生殖器。因此,在使用這個詞時,除了指動物本身或形容勤奮,都需要特別小心其可能帶來的負面聯想。
beaver 俚語的由來是什麼?為什麼會被視為粗俗?
「beaver」作為女性生殖器俚語的具體由來尚無定論,但普遍認為可能與河狸濃密、柔軟的皮毛,或其外形輪廓在視覺上的某些聯想有關。這種用法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便有記載,並在20世紀中葉後變得更為普遍。
它被視為粗俗,主要因為:
- 性化和物化: 將女性身體部位與動物關聯,帶有物化女性的意味。
- 貶低性: 此類俚語常帶有貶低和輕蔑的語氣。
- 冒犯性: 直接提及隱私部位,在多數文化中被認為是不雅和冒犯的。
- 粗鄙: 屬於街頭或非正式、粗魯的語言範疇。
牛津學習者字典也將此俚語標示為「非常粗俗」。
河狸是瀕危動物嗎?台灣或香港看得到河狸嗎?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北美河狸(Castor canadensis)和歐亞河狸(Castor fiber)目前都被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表示牠們的整體種群數量相對穩定,儘管在歷史上曾因獵捕而數量銳減,但經過保育努力已有所恢復。
在台灣和香港,河狸並非本地物種,因此在野外是看不到河狸的。若要觀賞河狸,通常需要在北美、歐洲或亞洲部分地區的自然棲息地或動物園中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