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en中文怎麼說?AI、區塊鏈、資安:數位世界不可或缺的3大核心概念揭秘

什麼是 Token?理解其核心概念與多重含義

抽象數位代幣象徵單位與憑證連結人工智慧、區塊鏈與資安領域的未來網路示意圖

在當今科技快速演進的環境中,「Token」已成為跨領域的關鍵術語,廣泛應用於人工智慧、區塊鏈、資安與軟體開發等場景。儘管其應用情境多變,本質上,Token 代表的是一種「標記」、「單位」或「憑證」,作為數位世界中價值、權限與資訊的載體。這個詞彙源自於古英文中的「tacen」,原意為「記號」或「信物」,用以證明身份或承載某種承諾。隨著數位化浪潮席捲全球,Token 的意義也從實體信物轉化為抽象的數位元素,支撐起現代科技系統的運作邏輯。

無論是在語言模型中被用來拆解文字,在區塊鏈上代表數位資產,或是在登入系統時作為驗證憑證,Token 都扮演著橋接人類操作與機器運算的中介角色。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術語,更是數位互動背後的基礎結構之一。要掌握當代科技的脈動,理解 Token 在不同領域的運作方式與核心價值,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大型語言模型 (LLM) 中的 Token:AI 如何理解你的文字?

大型語言模型處理文字過程:人類語句轉化為發光數位代幣流入AI大腦進行理解與生成的示意圖

當我們與 ChatGPT 或其他生成式 AI 對話時,表面上看來是自然語言的交流,實際上背後經歷了一套精密的轉譯機制。AI 並不能直接「閱讀」文字,而是透過將輸入內容切分為最小處理單位——也就是 Token——來進行運算與理解。這類 Token 是模型內部運作的基本單位,決定了它如何解析語意、建構回應,以及消耗多少計算資源。

分詞 (Tokenization) 原理:將語言切分為最小單位

將原始文本轉換為 Token 的過程稱為「分詞」(Tokenization),這是語言模型處理自然語言的第一步。不同語言因結構差異,分詞方式也有所不同:

  • 英文:通常以單字為基礎單位,但對於較長的詞彙,系統會進一步拆解。例如「transformer」可能被切為「trans」、「form」、「er」三個 Token,以提高詞根辨識與語意理解的效率。
  • 中文:由於缺乏空格分隔,分詞更具挑戰性。系統需依賴統計模型、上下文語境或預先訓練的詞庫來判斷詞與詞之間的界線。例如「深度學習模型」可能被拆分為「深度」、「學習」、「模型」三個獨立 Token。

完成分詞後,每個 Token 會被轉換為高維度的數值向量(即嵌入向量),讓模型得以透過數學運算捕捉語意關係與語法結構。這個轉換過程,正是 AI 能夠「理解」人類語言的關鍵。

Token 的計算方式與限制

Token 數量是衡量 AI 模型運算負擔的重要指標,同時也影響到服務的可用性與成本。模型在處理請求時,無論是輸入提問或生成回應,都會佔用一定的 Token 數,而這些數字總和不能超過模型設定的上限。

  • 計算方式:不同語言與詞彙的 Token 數量並不固定。根據 OpenAI 的分詞邏輯,一個中文字元平均約佔 1 到 2 個 Token,而英文單字則約為 0.75 個 Token。複合詞或罕見詞可能被拆分成更多片段。
  • 上下文視窗 (Context Window):這是指模型在單次運算中所能容納的最大 Token 數,涵蓋對話歷史、提示詞與生成內容。常見模型如 GPT-4 的上下文視窗可達 32,768 或更高,但若超出限制,模型將自動忽略最舊的內容。
  • Token 上限的影響:當對話過長或文本過於龐大,超出上下文容量時,AI 將無法回顧早期資訊,導致「遺忘」現象。這也是為什麼在長篇寫作或複雜分析任務中,需採用分段處理策略。

Token 對 AI 應用與成本的影響

數位介面顯示AI對話過程中可視化的代幣計數,影響處理速度與成本,以資料流與錢包圖示呈現

對於企業與開發者而言,Token 數量直接關聯到使用成本與系統效能。多數雲端 AI 服務(如 OpenAI、Anthropic)皆採用「按 Token 計費」模式,每千個 Token 收取固定費用。

  • API 呼叫成本:每次請求的輸入與輸出 Token 數總和即為計費基礎。若未優化提示內容,可能無謂增加開支。
  • 應用性能:較少的 Token 意味更短的處理時間與更低延遲,有助於提升使用者體驗。尤其在即時互動場景(如客服機器人),效率至關重要。
  • 優化策略:開發者可透過精簡提示詞、摘要原始資料、使用指令更明確的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或搭配上下文壓縮技術,有效控制 Token 消耗。此外,選擇支援更長上下文的模型,也能改善長文本處理的完整性。

舉例來說,根據 OpenAI 的官方文件,一個 Token 大致對應四個英文字符或一個中文字元。掌握此原則,有助於預估專案成本與規劃資源配置。

區塊鏈與加密貨幣中的 Token:數位世界的價值載體

在區塊鏈生態中,Token 扮演的是數位資產與權益的代表,是去中心化經濟系統的基石。與一般認知的「加密貨幣」不同,大多數 Token 並非獨立運行,而是建立在既有區塊鏈平台(如以太坊、BNB Chain)之上,用來實現特定功能或代表某種價值。

Token 與 Coin 的區別:不再混淆!

雖然「Token」與「Coin」常被混用,但兩者在技術架構與功能定位上有根本差異:

特性 Coin (幣) Token
主鏈 擁有獨立的區塊鏈主網,作為其原生貨幣 建立在現有區塊鏈(如以太坊、BNB Chain)之上
功能 主要用於區塊鏈網路的原生支付、礦工費用 功能多元,代表資產、權益、服務、治理等
例子 比特幣 (BTC)、以太幣 (ETH)、狗狗幣 (DOGE) USDT、UNI、NFT 等

簡單來說,Coin 是區塊鏈本身的「燃料」,負責維持網絡運作;而 Token 則是建構在其上的「應用程式」,擴展了區塊鏈的功能與使用場景。

常見的區塊鏈 Token 類型與功能

根據用途與法律性質,區塊鏈 Token 可分為多種類型:

  • 功能型 Token (Utility Token):提供對某個平台服務或功能的訪問權限。例如,在去中心化儲存系統中,使用者需使用特定 Token 支付儲存費用。
  • 證券型 Token (Security Token):代表現實資產(如股票、債券、不動產)的所有權或收益分配權,通常受金融監管機構規範。
  • 治理型 Token (Governance Token):賦予持有者參與協議決策的投票權。例如 Uniswap 的 UNI 持有者可對交易費率調整、資金分配等提案進行表決。
  • 穩定幣 (Stablecoin):價值與法幣(如美元)掛鉤,用於降低市場波動風險。常見如 USDT、USDC,廣泛應用於交易與支付場景。

智能合約與 Token 標準 (ERC-20, NFT 等)

多數 Token 的發行與管理皆透過「智能合約」實現。這是一種自動執行的程式碼,部署於區塊鏈上,一旦觸發預設條件,便會自動完成轉帳、兌換或分紅等操作。

  • ERC-20 標準:以太坊上最普及的同質化 Token 標準,定義了基本操作如轉帳、查詢餘額與批准支出。所有符合 ERC-20 的 Token 可在錢包、交易所間自由流通,促進生態整合。根據 Ethereum 官方文件,ERC-20 規範了六項核心函數與兩項事件,確保相容性與安全性。
  • NFT (非同質化代幣):與 ERC-20 不同,NFT 具備唯一性與不可分割性,常用於數位藝術、虛擬收藏品、遊戲道具等領域。其主要標準包括 ERC-721 與 ERC-1155,支援個別資產的鑄造與交易。

資訊安全與程式開發中的 Token:授權與身份認證的基石

在資安與軟體開發領域,Token 主要用於身份驗證與權限管理,確保系統僅對合法使用者或應用開放資源。這類 Token 並非代表資產,而是作為「通行證」,控制誰能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存取服務。

安全令牌 (Security Token):保障數位身份與交易安全

安全令牌是一種用來驗證使用者身份的硬體或軟體裝置,廣泛應用於雙因素認證(2FA)機制中。

  • 硬體安全令牌:如 USB Key 或銀行動態密碼器,會定期產生一次性密碼(OTP),使用者需在登入或交易時輸入,結合傳統密碼完成驗證。此類裝置離線運作,抗釣魚能力較強。
  • 軟體安全令牌:如 Google Authenticator 或 Microsoft Authenticator,安裝於智慧型手機上,原理相同但依賴裝置安全性。雖然便利,但若手機遭竊或感染惡意程式,仍存在風險。

透過結合「你知道的」(密碼)與「你擁有的」(Token),雙因素認證大幅提升了帳戶防護力,即使密碼外洩,攻擊者也難以越過第二層防線。

Access Token 與 API Token:程式互動的通行證

在現代應用程式架構中,Token 是服務間安全溝通的核心機制。

  • Access Token:使用者成功登入後,由認證伺服器發放的短期憑證,允許客戶端在無需重複輸入帳號密碼的情況下,訪問受保護資源。常見於 OAuth 2.0 授權流程,例如使用「以 Google 帳號登入」功能時,第三方網站即透過 Access Token 獲取有限權限。
  • JWT (JSON Web Token):一種開放標準(RFC 7519),將使用者資訊與簽章封裝於 Token 內,可驗證完整性且無需伺服器端儲存狀態,廣泛用作 Access Token 的實作方式。
  • API Token:應用程式自身用來驗證身份、呼叫外部 API 的密鑰,通常為長期有效。例如,開發者調用天氣 API 時,需附上個人 API Token 以證明授權狀態。

這兩類 Token 的生命週期設計不同:Access Token 通常短暫有效,到期需刷新;API Token 則多為靜態,一旦洩露風險極高,因此需嚴格控管存取權限與儲存方式。

銀行 Token 的應用情境

金融機構是安全 Token 的早期採用者,尤其在數位銀行與行動支付領域,Token 技術已成為標準防護措施。

  • 網銀登入與交易確認:進行大額轉帳時,系統會要求輸入由硬體或軟體 Token 產生的一次性密碼,確保操作者為帳戶本人。
  • 支付 Tokenization:在刷卡或綁定支付工具時,信用卡號會被替換為唯一的 Token,實際交易中傳輸的是此代碼而非真實卡號。即使資料遭竊,攻擊者也無法還原原始資訊。Visa 與 Mastercard 等支付網絡皆廣泛採用此技術,根據 Visa 官方說明,這項機制能有效降低資料外洩風險,提升整體支付環境的安全性。

Token 的未來趨勢與挑戰

隨著 Web3、元宇宙與去中心化經濟的興起,Token 的角色正持續深化與擴展。

  • Web3.0 與去中心化身份 (DID):未來使用者將能透過 Token 控制自己的數位身份,自主決定哪些服務可存取個人資料,不再依賴中心化平台。
  • 元宇宙經濟:在虛擬世界中,Token 將作為虛擬土地、裝備、創作內容的擁有權證明,並支援跨平台資產流動。NFT 的應用將從藝術擴展至教育、醫療等領域。
  • Token 經濟模型:專案方透過設計激勵機制,讓用戶因參與貢獻而獲得 Token 回饋,形成自循環的生態系統。這種模式已在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中展現潛力。
  • 監管與技術挑戰:全球監管機構正積極制定 Token 相關法規,特別是針對證券型 Token 與穩定幣。同時,提升區塊鏈的跨鏈互通性、擴容能力與 Token 標準的安全性,也是技術發展的重點方向。

總結:Token 的多元價值與影響

從人工智慧模型的文字處理單位,到區塊鏈上的數位資產載體,再到資安領域的身份憑證,Token 已成為貫穿數位世界的共通語言。儘管在不同場景中表現形式各異,其核心概念始終圍繞著「標記」與「抽象化」:將複雜的資訊、價值或權限轉化為可識別、可傳遞、可驗證的單位,進而實現自動化、安全且高效的數位互動。

隨著技術持續演進,Token 不僅推動了 AI 與 Web3 的創新,也重新定義了價值交換、身份管理與資料控制的方式。掌握 Token 的本質與應用,將有助於個人與企業在數位轉型浪潮中掌握先機,迎向更開放、透明且用戶主導的未來。

Token 是什麼意思?在中文裡有哪些常見用法?

More From Author

Aspen 中文:一次搞懂!植物、地名、軟體、品牌,四大面向全面解讀

imperial 中文:一次搞懂「帝國」到「英制」的多元語意與應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