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B 詐騙案是什麼?事件懶人包與時間軸
Im.B 詐騙案堪稱台灣近年最嚴重的金融騙局之一,它透過 P2P 借貸平台偽裝成合法投資機會,實際上卻是利用假債權非法吸金的龐氏騙局。主嫌曾耀鋒(化名曾國緯)與女友張淑芬等人,宣稱能讓投資人買進不良債權,每年享有 9% 到 12% 的高報酬,引來無數民眾蜂擁投入。事實上,這些債權大多是捏造的,平台並無真實資金流轉,而是靠後來者的錢支付前人的利息,直到資金斷鏈才東窗事發。這案子波及超過 5,000 名受害者,總吸金額估計逾 25 億元新台幣,不僅摧毀許多家庭的積蓄,還暴露了 P2P 借貸市場的監管缺口,引發全社會對金融安全的深切反思。

案件的發展過程曲折離奇,從平台成立到崩盤,歷經數年醞釀。以下整理出 Im.B 詐騙案的主要時間軸,幫助讀者一窺全貌:
* **2015年:** 曾耀鋒等人創立川晟集團,並推出 Im.B 借貸媒合平台,初期以一般借貸為主,逐漸轉向高利誘餌。
* **2016年起:** 平台開始推銷不良債權投資,強調高額利息,迅速吸引大批資金湧入。
* **2023年4月:** Im.B 出現兌付延遲,投資人開始不安,恐慌情緒迅速蔓延。
* **2023年5月:** 檢警展開調查,扣押相關資產,主嫌曾耀鋒等人相繼落網。
* **2023年6月:** 台北地檢署起訴曾耀鋒等 31 人,控以重罪,求刑嚴厲。
* **2024年3月:** 台北地方法院一審判決,曾耀鋒獲刑 20 年,張淑芬 18 年。
* **2024年8月:** 台灣高等法院二審加重刑責,曾耀鋒改判 23 年,張淑芬 20 年,其他共犯刑期也有變動。
這個時間線不僅記錄了事件的脈絡,也反映出司法機關對金融犯罪的嚴肅態度,讓人看到從偵辦到定罪的完整歷程。
## Im.B 詐騙手法大揭密:假債權如何吸金?
要理解 Im.B 詐騙案的運作,就得拆解它那層層包裝的詭計。這起騙局的核心在於假債權的設計,精準抓住人們對穩健高收益的嚮往,逐步將資金拖入無底洞。整個過程可拆成幾個環節,讓我們一步步來剖析。
首先,平台以不良債權為幌子,宣稱和銀行合作,處理那些借款人拖欠的債務。投資人被說服透過債權讓與買進這些資產,每月固定領取高利息,聽起來就像是低風險的理財管道。其次,他們大肆偽造文件,包括借貸契約和抵押權狀,這些東西外表專業,內容卻是空洞的,甚至許多債權壓根不存在。投資人難以驗證底層資產的真偽,這就是資訊不對稱的致命弱點。
再來,高利率的誘惑力道十足,9% 到 12% 的年化報酬遠超銀行定存,平台還保證每月配息和本金安全,特別吸引退休人士或金融小白。實際上,這是典型的龐氏騙局:新錢進來補舊錢的利息,營造出平台蒸蒸日上的假象。一旦新資金跟不上,系統就崩潰了。此外,集團還用心營造信任,從豪華辦公室到專業網站,再到說明會和業務推廣,甚至透過親友圈擴散,降低人們的防備心。

這種手法之所以氾濫,正是因為它玩弄了人性弱點,結合金融產品的複雜性,讓受害者在不知不覺中上鉤。透過這些步驟,Im.B 不僅吸金成功,還維持了數年的運轉,直到真相大白。
## Im.B 詐騙案的關鍵人物與政治關聯
Im.B 詐騙案的影響力不僅在經濟損失,更在於牽連的權貴與政治漣漪,讓這案子從單純詐欺升級為社會議題。核心人物的角色分工明確,背後的權力網絡也令人震驚。
主嫌曾耀鋒(又名曾國緯)是幕後操盤手,以川晟集團總裁身份示人,親自設計假債權方案並監督執行。他的伴侶張淑芬則掌管集團營運,處理資金調配和對外聯繫,兩人合力擴大詐騙版圖。除了他們,還有業務、法務和會計等共犯,各自在鏈條中撐起騙局的運作。
最惹議的,莫過於前民進黨立委陳歐珀的牽連。他被指曾免費使用集團提供的豪宅當服務處和住處,座車也來自同源。陳歐珀否認知情,強調已付租金並歸還車輛,自稱也是受害者,但這風波仍重創他的形象,最終逼他退出立委選舉。這段往來凸顯了政治圈與不法集團的曖昧地帶,讓公眾對權力濫用的警覺大增。根據中央社報導,陳歐珀因 Im.B 案爭議,宣布退出立委選舉,此事件凸顯了政治人物與不法集團往來的敏感性與社會觀感問題,詳情可參考 中央社報導。

這些人物與關聯,不僅讓案件更具戲劇性,也促使社會反思金融犯罪如何滲透權力結構,進一步放大其衝擊波。
## Im.B 詐騙案司法進度:從偵辦、起訴到二審判決
自 Im.B 案曝光以來,司法單位便全力介入,從搜證到審判,一路追查不法所得並追究責任。整個過程嚴謹有序,展現出打擊金融詐欺的決心。
在偵辦階段,2023 年 5 月檢警大舉行動,扣押不動產、車輛、名錶、珠寶和現金等資產,將曾耀鋒、張淑芬及幹部帶回訊問。台北地檢署接著對 31 名被告提起公訴,罪名涵蓋銀行法和洗錢防制法,並凍結逾 4 億元資產,為後續求償鋪路。
一審於 2024 年 3 月 29 日在台北地方法院落槌,法院認定曾耀鋒為主謀,判他 20 年徒刑加 3 億元罰金;張淑芬則是 18 年徒刑外加 2 億元罰金。其他共犯依情節輕重分判。判決強調平台非法吸金,違反銀行法的無照經營。
二審在台灣高等法院進行,2024 年 8 月 28 日宣判加重主嫌刑期:曾耀鋒 23 年徒刑併 3.5 億元罰金,張淑芬 20 年徒刑併 2.5 億元罰金,共犯刑期也微調。這次判決重申犯罪事實,強化司法對金融犯罪的立場。關於二審判決的詳細內容,可查閱 自由時報報導。
民事部分,受害者可依刑事判決提損害賠償,目前多人透過團體或個別訴訟聲請假扣押,但集團資產多已散失,追回之路充滿挑戰,預期需時良久。
## 受害者現況與求償困境:損失慘重如何自保?
Im.B 案的受害者橫跨各階層,從退休公教到年輕白領,損失從數十萬到上億元不等。許多人砸進畢生積蓄,甚至舉債投資,結果面對財務崩盤和心靈重創,生活陷入低谷。
受害者常見困境包括財務重擊、心理折磨,以及對金融的無知導致的疏忽。損失動輒數百萬,引發焦慮抑鬱;信任崩壞也影響家庭與社交。
求償過程艱辛:資產隱匿難追、訴訟拖沓、舉證不易,加上債權分配順位低,實際回收有限。為此,受害者可採取以下步驟自救:盡速報案並備齊證據,如轉帳記錄和合約;找律師評估策略;加入自救會集體行動;聲請假扣押防資產流失;尋求心理輔導紓壓;聯繫金管會或法律扶助基金會獲取支援。這些行動雖不易,但能最大化權益保障。
## 從 Im.B 案看 P2P 借貸風險與金融監管漏洞
Im.B 案如一記重拳,敲醒了台灣 P2P 借貸市場的隱憂,也暴露監管體系的軟肋,讓政府不得不正視金融科技的雙面刃。
P2P 借貸本該是創新工具,直接連結借款與投資者,降低成本並優化利率。但風險層出:資訊不透明易藏假債,信用集中恐引倒閉,詐騙空間大,資金池也易被挪用。Im.B 正是利用這些漏洞大行其道。
台灣的監管長期曖昧,P2P 無明確執照要求,揭露不力,資金未隔離,審計缺失。案發後,金管會推動專法納管、自律公會、信託機制、消費者教育及跨部會合作。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資料,金管會針對 P2P 借貸業者已提出多項自律規範建議,以期強化對投資人的保護,詳見 金管會新聞稿。
投資 P2P 時,警訊包括超高報酬、不明資金流、缺乏監管、保證獲利等。選擇平台應查背景、多方驗證,避開人情壓力。
## 如何避免類似詐騙?Im.B 案給我們的教訓
Im.B 案是血淋淋的警示,教訓在於高收益必有陷阱,勿盲信包裝。沒有穩賺投資,保證話術多是詐局;不明平台和親友推銷都需警惕。
防詐指南:查公司資料、懂產品風險、不洩個人資訊、多源求證、用 165 專線諮詢、學金融知識。如此,方能在亂世中自保。
1. Im.B 詐騙案主嫌曾耀鋒(曾國緯)被判刑多久?
Im.B 詐騙案的主嫌曾耀鋒(化名曾國緯)在台灣高等法院二審判決中,被改判應執行有期徒刑 23 年,併科罰金 3.5 億元新台幣。
2. Im.B 詐騙案的受害者如何才能追回被騙的錢?有哪些具體步驟?
受害者追回被騙款項的步驟包括:
- 立即報案: 向警方提供所有匯款證明、合約、通訊紀錄等。
- 委託律師: 尋求專業法律協助,評估案情並代為處理法律程序。
- 參與團體訴訟: 加入受害者自救會,集結力量提起集體民事訴訟。
- 聲請假扣押: 若發現詐騙集團成員仍有可執行財產,可向法院聲請假扣押。
- 關注司法進度: 密切注意刑事判決結果,作為民事求償的依據。
然而,由於詐騙集團資產多已脫產或隱匿,實際追回比例通常不高,過程也十分漫長。
3. Im.B 詐騙案中的「假債權」與「龐氏騙局」具體是如何運作的?
Im.B 詐騙案運作如下:
- 假債權: 平台聲稱媒合投資人購買「不良債權」,但這些債權多數是虛構的,平台會偽造借貸合約、抵押文件等來取信投資人。
- 龐氏騙局: 平台利用新投資人的資金來支付早期投資人的高額利息,製造平台營運正常且獲利豐厚的假象。一旦新資金流入不足以支付舊利息,騙局就會崩潰。
4. 前立委陳歐珀與 Im.B 詐騙案的關聯是什麼?他是否也涉案?
前民進黨立委陳歐珀被爆料曾無償使用 Im.B 詐騙集團提供的豪宅作為服務處與住宿,且座車也由詐騙集團提供。雖然他堅稱不知情且已歸還並支付租金,並非涉案人,但此事件仍引發社會爭議,導致他宣布退出立委選舉。司法機關未將陳歐珀列為 Im.B 案的被告,但其與詐騙集團的往來關係,仍引發外界對政治人物操守的質疑。
5. 除了 Im.B,還有哪些 P2P 借貸平台存在類似風險?投資時應如何辨別?
P2P 借貸平台因監管不明確,普遍存在風險。辨別風險時應注意:
- 過高報酬: 聲稱年化報酬率遠高於市場平均(例如超過10%)。
- 資訊不透明: 平台不揭露詳細借款人資訊、債權細節、財務報表。
- 保證獲利: 承諾「保證獲利」或「穩賺不賠」的投資。
- 資金流向不明: 要求資金匯入個人帳戶,而非公司專屬或信託帳戶。
- 缺乏監管: 未受任何金融主管機關監管,或聲稱在海外註冊規避監管。
建議投資前多方查證,諮詢專業人士,並選擇有信譽、資訊透明的平台。
6. Im.B 詐騙案的最新司法進度為何?二審判決後是否還有上訴可能?
Im.B 詐騙案目前已進入二審判決階段。台灣高等法院於 2024 年 8 月 28 日對此案做出二審宣判,主嫌曾耀鋒被改判有期徒刑 23 年,張淑芬 20 年,多名共犯刑期亦有調整。二審判決後,若被告或檢方不服,仍可依法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訴,進入三審程序。案件最終確定則需待最高法院判決。
7. 如果我發現自己是 Im.B 詐騙案的受害者,該向哪些單位求助?
受害者可向以下單位求助:
- 警方(165反詐騙專線): 立即報案並提供證據。
- 檢察機關: 了解案件偵辦進度。
- 律師公會 / 法律扶助基金會: 尋求專業法律諮詢與扶助。
-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 了解金融商品監管資訊。
- 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提出消費爭議申訴。
- 受害者自救會: 參與集體行動,獲得資訊與支持。
8. Im.B 詐騙案對台灣的金融監管制度產生了哪些影響?未來會有何改變?
Im.B 案凸顯了台灣 P2P 借貸市場的監管漏洞。影響與潛在改變包括:
- 加速監管立法: 金管會正研議將 P2P 借貸納入現有法規或制定專法。
- 強化自律規範: 鼓勵 P2P 業者建立更嚴格的自律機制。
- 提高透明度要求: 要求平台加強資訊揭露,包括債權真實性、財務狀況等。
- 資金隔離制度: 推動 P2P 平台將投資人資金與營運資金進行隔離,例如透過信託帳戶。
- 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 提升大眾金融素養,強化風險警示教育。
9. 在 Dcard 或 PTT 上,Im.B 詐騙受害者討論最多的是哪些問題?
在 Dcard 或 PTT 等社群平台上,Im.B 詐騙受害者討論最多的問題通常包括:
- 如何報案、提供證據?
- 如何找到可靠的律師或自救會?
- 被騙的錢還有機會拿回來嗎?能拿回多少?
- 司法進度更新,判決結果及刑期?
- 如何面對親友壓力與心理調適?
- 是否有其他類似的詐騙平台需要警惕?
- 對政府監管不力的不滿與呼籲。
10. 有沒有 Im.B 詐騙案的完整「懶人包」,能讓我快速理解事件始末?
是的,本文即為 Im.B 詐騙案的完整懶人包。內容涵蓋了事件背景、詐騙手法、關鍵人物、司法進度、受害者現況與求償困境,以及如何從中汲取教訓並避免類似詐騙。透過閱讀本文,您將能全面且快速地掌握 Im.B 詐騙案的來龍去脈與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