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幣貶值風暴:股市投資者該如何自保?

「台幣又貶到33了!」前幾天聚會,朋友小美一臉苦惱地跟我說:「我爸最近正打算讓我去美國念大學,換匯換得很心痛。而且最近台股也行情不佳,是不是台幣貶值才讓市場這麼低迷啊?」她這麼一問,讓周圍不少朋友都露出疑惑的臉,大家似乎都聽過「台幣貶值,股市就下跌」這說法,但背後到底有什麼學問?難道真的一貶就不好嗎?出口企業不是會受益嗎?今天就讓我們用最生活化的方式,拆解一下台幣貶值和股市之間的愛恨情仇,順便聊聊你我天天都在用的錢,換起外幣和投資時又有什麼眉角。

你可能會問:「台幣貶值不就是價值變低而已,有什麼了不起?」其實,它跟日常生活貼得可緊了。當新台幣貶值,簡單來說,就是你用台幣去換美元,突然要花錢變多了。例如,原本一美元要29塊台幣,現在卻要33塊,這差價對留學、旅遊或出國血拼族來說,可是個大哉問。而更令人關心的是,這一波匯率變動,竟然和股市走勢「唇齒相依」。

根據Smart自學網的整理,歷史經驗一再證明,新台幣升值時,台灣股市往往跟著高歌;反之,貶值期間台股則容易顯得黯淡。數據也說話:光是2024年10月,新台幣兌美元價位,從年初29.7快速貶至32.3元,股市同步上演緩跌。2025年1月6日,盤中直接觸及32.955元新低,5月初收盤又貶破32.9,創下九年新低。層層下探的匯價猶如場上氣壓,讓不少投資人都不禁擔心起後勢。

為什麼台幣貶值,台股就難開甜蜜趴?專家說,資金流動是主因。台灣屬於高度仰賴出口的開放型經濟,資本市場也深受外資影響。當台幣走弱,兩個現象同時發生:一來,國外投資人看到本地幣值下滑,可能選擇將資金撤出台灣、轉往回報更高或幣值較強的市場,例如美國,這一來一往,台股動能自然減弱;二來,內部投資信心也受到影響,市場氣氛下滑,成交量同樣跟著縮水。

說到這裡,你可能心生疑問:不是說台幣貶值對出口企業有好處嗎?沒錯,這也是迷思的開始。以台灣電子、機械、紡織等產業為例,當台幣貶值時,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更有競爭力,訂單有望增加,公司財報也可能多出一筆匯兌收益。這情景有點像外國旅客湧入國際百貨,公司賺外幣回來換台幣時,等於賺到了「貶值紅利」。不過,一體兩面:進口依賴型產業可就苦了,像汽車、電腦、進口食品等,台幣變弱反而讓原料成本抬高,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的,就是你我逛超市時發現雞蛋、牛奶、洋蔥都漲價的那股無力感。

還有,除了出口商和進口商,台幣貶值對個人生活也很有感。留學生換學費痛、準備出國旅遊的開銷全浮上來,甚至買iPhone都忍不住心頭一驚。反過來,有些「海外工作、中元普渡的親戚」倒是很高興,因為每月匯回台灣的美金變更多台幣;投資國外基金股票的族群,在換回台幣的時候,則實現了額外賺到的匯差。

但回到股市的本質,台幣貶值究竟會不會拖累投資氣氛?從Smart自學網2016~2020年的匯率與加權指數數據來看,確實有高度連動性,匯率變動與台股漲跌常常「同起同落」。這點也得到市場專家認同,國泰世華銀行經理林啟超就曾指出,近年台幣貶值的主因,是美元強勢、美國降息步調落後歐元區之外,還有人民幣壓力;更核心的祕密,還在於外資沒在台股設盡防線,熱錢流動才是「大魔王」。

這就像下雨天計程車變難叫:雨水是新台幣貶值,外資和本地大戶就像計程車一樣四處巡場,雨大(貶得多),就有更少車(資金)留在台北街頭(台股市場)。但偶爾也會有例外,像2025年4月8日出現過罕見景象,當天台灣股市大跌,新台幣匯率卻逆勢升到32.954元、成交量近20億美元,原來是海外基金大幅贖回,外資反手買台幣「卡位」,看好台股未來反彈機會。有時候,股市和匯市如同怨偶,也會短暫分道揚鑣。

不只如此,背後還有美國聯準會(Fed)和「國際風雲」的推力。當美國利率高、美元匯率堅挺時,資金瘋狂流向美元資產,台幣自然失色。2024年10月FedWatch數據顯示,多數市場預期11月不升息機率高,但過去經驗告訴我們,只要聯準會甚至「提一下」可能升息,台幣就像「玻璃心」一樣反應激烈。外資如果覺得利差擴大,常常加快撤出台股,賣股把資金挪回美國市場。

這其中還有不少國際經濟政治的火藥味。例如有媒體分析,若關稅戰繼續惡化,各國可能將關稅戰火燒成「貨幣戰」,誰也不願自己貨幣太強(出口沒訂單),也怕被迫升值(避免國際制裁),全球金融市場就跟洗三溫暖一樣忽冷忽熱。川普政府時期更曾希望壓低美元刺激出口,同時又不斷加稅,政策矛盾之下,只要談判稍有風聲,美元和一系列亞洲貨幣,包括台幣,馬上跟著劇烈震盪。台灣政府這時就得在「維持出口競爭力」和「不被貼上操縱匯率標籤」之間左右為難。

但別以為匯率漲跌你只能被動接受。其實,愈是劇烈波動,愈有方法可自保。比方說,資產配置避免「把雞蛋全放同一個籃子」。如果你的儲蓄和投資全拿新台幣,要出國、出差,甚至炒外匯就會受損失。除了可選擇定存美元、澳幣:、日圓,或是像Moneta Markets億匯這樣的國際外匯經紀平台進行資產配置之外,分散投資於全球股票、債券、ETF也是對沖單一貨幣風險的理性方式。對於企業來說,還能利用外匯期貨、期權等資本市場避險工具,替未來大額支付或收入鎖定匯率,降低突發性成本升高帶來的衝擊。

你也不用把投資焦點全部綁在匯率上。有專家就提醒,短線操作若只盯著新台幣匯率,大概只能猜三次就猜錯五次——因為短期匯率不只受外資流向、央行調節、國際新聞騷動影響,偶爾還有政策黑天鵝。真正有用的,還是建立多元穩健的投資組合,時常檢視自己手頭現金流與外幣配比,並保持對央行利率政策和國際局勢的關注。

回首2008年金融海嘯,或據Smart自學網的歷史走勢,台幣曾經一夕暴貶、台股也熄了半邊火。經歷過2016年靠近「有事32、沒事29」的非正式匯率警戒線,資本市場的參與者都學會,無論如何,不能被短期雜音牽著鼻子走。因為當台股大跌時,也是國際熱錢逢低布局的契機。所謂「大跌大買」,就是等待價值浮現的那一刻。

那下半年展望呢?市場普遍預期,美國2025年選舉及財政政策、出口表現、貿易協調與美元強弱,都將牽動新台幣走勢。專家多認為,33元匯價有望成新常態,若美國降息、美元指數轉弱、川普推行減稅等利多政策,台幣下半年或有反攻機會,甚至回到32.5元附近。不過,匯市波動難測,別以為看準「貶多一定升」,才買進外幣或特定股,這種僥倖心理很容易變成「吃瓜群眾」的追痛潮。

說到這裡,你手上的資金該怎麼安排?面對台幣貶值、股市震盪,其實定期檢視收入、支出與儲蓄比例,多留一些現金流彈性,分散購買外幣定存或海外股票基金,甚至提前購買旅遊須用外幣。企業更要記得,善用對沖工具降低匯損,又保有彈性調整進出口訂單策略。

最後提醒:若你的資金流動性有限或負擔較重,務必量力而為,分階段布局、避免追高殺低,更要小心市場氣氛帶來的短期恐慌。畢竟,不管台幣怎麼變,價值投資的基本功、不過度慌張,才是應對金融動盪的老生常談與樸實智慧。

不妨想想看,當新台幣再起波瀾時,你會用什麼心態、姿勢與策略,跟這場「匯率大戲」共舞?

More From Author

台新ATM領日幣攻略:省錢撇步大公開,換匯不再心痛!

台幣轉港幣攻略:精打細算,小資也能輕鬆跨境投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